媒体地大
媒体地大
首页 > 媒体地大 > 正文

【光明日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四馆协同培育时代新人

时间:2024-09-02 作者: 编辑:孙彦钦 浏览量:

本报记者 张锐 王建宏

 “我们这个展览里,还有鲁迅先生的身影呢!”前不久,一迈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下简称“地大”)校史馆“馆藏地学图书文献精品展”展厅,该校图书档案与文博部部长帅斌便向记者介绍了起来。记者在展览上了解到,鲁迅先生曾以“索子”为名撰写了《中国地质略论》一文。

北京大学图书部、北京地质学院图书馆、中国地质大学图书馆……展厅中,戳盖在一本本中外文著作和杂志之上的藏书章,组成了地大的校史基因图谱。

“中国地质大学应国家需求而生,我们要把地大人的故事记录下来、呈现出来,激发地大人地质报国的理想情怀。”帅斌说,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和校史馆,是立德树人的“第二课堂”,地大的文化根脉绵延在这四馆里。

在国家教学名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龚一鸣看来,育人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和校史馆是学校育人环境和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大,校史馆和博物馆是新生入学教育不可或缺的打卡地,图书馆和档案馆更是师生教学科研的“米粮川”。

2021年7月,地大合并四馆组建图书档案与文博部。按业务性质合并科室,设立党支部,支部设在科室,阵地筑在岗位,促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

“我们锚定场馆育人,用红色文化浇筑青春之魂、科学素养浸润青春心灵。”帅斌介绍,该校以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展览地学文献精品,建设校史人物书屋,共享阅读推广,聘请学生馆长与馆员,建设馆舍文化,两校区一体化提供常规读者服务。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生陈雅文是校史馆首批讲解员。在她看来,四馆像一条宝石项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近年来,为打造优质的文化服务平台、优秀的场馆育人高地,该校成立逸夫科普讲解队、校史讲解队等,让学生参与四馆的讲解、日常管理、活动策划等,在志愿服务中成长成才。

“在学校四馆的志愿服务中,我不仅认识了矿标、化石,增长了知识,也了解了一位位地学前辈为国找矿、为国攀登的故事,增强了自豪感,激励着我奋力向前。”该校工程学院土木专业2023级本科生、逸夫科普讲解队队长武建宁说。

去年5月,地大校史馆入选“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12月,“百校百馆”——湖北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上线启动仪式在地大逸夫博物馆举行……

“场馆育人并不限于场馆之内,学校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千方百计用四馆链接社会资源,让社会大众走进地大四馆,努力推动场馆成为学生‘沉浸式’学习平台。”该校图书档案与文博党委书记邓云涛介绍,目前四馆年均入馆量超240万人次。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殷鸿福,自1952年就读于北京地质学院(地大前身)后,就再没有离开这所学校。档案馆里有他的资料,图书馆里有他的藏书,校史馆里有他的奖杯。“四馆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三观’的涵育。在这里,我们铭记英雄流血牺牲的时代;在这里,我们坚定科研报国的理想。不单单是地大,还有各类学校,都应建好用好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文化场馆,发挥场馆育人作用,以文化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殷鸿福说。

链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四馆协同培育时代新人-光明日报-光明网 (gmw.cn)

(原载《光明日报》2024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