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故事

【见贤思齐 挺膺担当 | 优秀教师风采展示】朱红涛:立德树人 培育能源行业高素质人才

时间:2024-09-09 作者: 编辑:许小康 浏览量:

朱红涛秉承教育家精神和“四有”好老师标准,以实际行动忠实践行着立德树人、科教报国的神圣使命,在近二十年的教学科研生涯中始终立足教学、科研一线倾心培养学生,生动彰显了人民教师的育人情怀;他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服务国家能源安全重大战略,取得了重要工作业绩。他先后获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四届最美地大教工、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第五届研究生的良师益友、第二届朱训青年教师教育奖励基金、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第九届十大杰出青年、十佳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等。

坚守育人初心,厚植家国情怀,践行优良师德师风

心怀家国,铸魂育人。从教以来,朱红涛践行弘扬教育家精神,坚守育人初心,厚植家国情怀,以立德树人为本,言传身教、潜心治学,始终将“践大德、守公德、修私德”观念融入日常言行和实践点滴,让学生们牢记立德是做人之本,具备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影响和带动一批又一批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能源安全重大战略贡献力量。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传道”“授业”“解惑”永远是一名老师最沉甸甸的责任。朱红涛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长期致力于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前沿探索,始终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大使命,在“传道”中把稳方向,在“授业”中提升本领,在“解惑”中科技创新,培养了一大批投身于国家油气勘探开发事业的优秀人才,其中不乏大油气田的发现者与开发者。

朱红涛召开团队课题研讨会

朱红涛组建的沉积过程定量化导学团队,是一支具有前沿的科学研究方向、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深度的行业服务能力、稳固的国际合作关系的创新型研究队伍。团队强化协同育人功能,本硕博一体化、国际化联建共建,发挥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后的学术带动作用,为培养高素质科研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团队依托沉积储层师生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聚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能源报国责任担当,为国家的能源事业和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朱红涛指导学生观察标本

朱红涛深受学生喜爱,他们一致评价道:“朱老师是一个责任心极强的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在学业指导上还是平时生活中,都展现出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在和我们探讨学习和科研问题时,朱老师总能够循循善诱,引导我们从不同维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他的精心指导下,我们不仅获得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具备了独立面对挑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符合新时代所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创新培养理念,因材施教育人,为学生成长把准航向

朱红涛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积极践行“创新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第一动力”团队文化,创新提出“三结合、三阶段、三精神、三能力”的“3333”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理念。“三结合”教育教学培养理念: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做到知识与素质结合;做到科研与教学结合。“三阶段”分级培养教育教学理念:第一阶段需要熟悉科学研究、学术论文写作的方法、流程,熟练掌握专业所涉及的相关软件,能够在科研课题中承担核心工作;第二阶段负责研究课题的执行和指导低年级学生完成课题主体工作,发表1篇学术论文;第三阶段提升研究结果的地质分析能力、交流、汇报能力,发表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三精神”教育教学培养理念: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奋斗精神。“三能力”教育教学培养理念:执行能力、协调沟通能力、自我约束能力。每个研究生入学的时候,朱红涛都会进行一次深入谈话,介绍“3333”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理念,在整个课题组形成共识,凝聚成长合力。

朱红涛指导学生做实验

朱红涛以“3333”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能源行业需求为创新引擎,以创新学术成果、产学研用科研成果为基点,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专业人才。他坚持通过互动式、针对性、启发性的科研项目实践和辅导,系统培养学生地学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引导学生培养起自主解决生产、科研难题的方法和思路,在项目实践中积极引导研究生开展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学科交叉、创新、拓展、延伸创新研究,在解决行业问题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创新成果。他指导的研究生连续5年(2019-2023)、11人次获得美国石油地质学会AAPG全球助研金(AAPG是国际油气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地质学家组织,近5年全国64人、学校16人获批);连续4年获评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13-2016,2017年以后该评选暂停);他指导研究生连续10年、15人次获评学校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2012-2021)。此外,他指导的博士生先后获得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湖北省“长江学子”等荣誉称号。

开阔国际视野,对标学术前沿,站稳三尺讲台

无论是讲授研究生还是本科生的课程,朱红涛都会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学科最新前沿动态、国内外教改成果、学术会议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效果提升。他特别注重课堂教学的反馈,总是第一时间批改课程作业,及时与学生交流,得到教学反馈并认真思考,促进教学相长。他结合自己国外博士后工作和访学的经验,积极鼓励学生出国交流学习,掌握本学科国际前沿成果。为了给学生打好英语基础、拓宽国际视野,他积极鼓励并且资助学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或短期培训,推荐学生赴国外著名学府深造。朱红涛带领的团队先后有4名硕士生获全额奖学金出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已培养的9名博士生均具有国外1年以上的访学经历。他还以身作则,多次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学习,积极引进国外著名学者来校开设讲座或短期培训。

朱红涛指导学生野外实习

朱红涛团队中曾有一位学子在刚入学时因家庭困难及多种原因,求知欲望与学习热情受到极大影响。朱红涛对此特别关注,数次主动与学生进行深入交谈,耐心倾听其内心想法与困惑,并从人生规划、学业发展等角度出发,给予该生积极、正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与发展目标。此外,朱红涛还在生活层面给予学生实际帮助,使其能够更专注于学业与研究。在他的悉心指导与帮助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科研决心逐渐增强,最终坚定了投身科研事业的信念。如今,这位学子即将从国外一所著名高校顺利毕业,并成功入职科研机构。

他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提升教书育人效能,先后主持完成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项目1项、第二负责人参与1项、学校教学立项项目1项、学校实验技术研究项目资助1项,第一作者出版实习指导书2部,第一作者发表教学论文4篇。联合江汉油田研究院,牵头成功申报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考核优秀。

矢志科技创新,服务行业需求,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朱红涛积极响应国家源资源安全和深地能源战略,深耕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长期围绕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开展沉积学、源汇系统相关的科学教学研究工作,深度融入企业发展、解决企业难题,服务国家海洋能源勘探。他带领团队立足于我国近海盆地深层油气勘探中面临的理论和技术难题,聚焦我国近海“深层油气勘探目标预测”科学问题,创新深层勘探沉积地质理论技术,取得我国近海盆地深层勘探目标沉积储层表征理论技术创新成果,以科技创新助力渤海湾、东海、南海等盆地深层油气勘探与开发。团队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我国近海盆地深层油气勘探与开发,为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七年行动计划、2025目标、2030远景目标提供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在渤海湾、东海、南海等盆地油气勘探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其中,参与评价的渤中19-6凝析气田,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第三完成单位)。连续三届获评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优秀外协团队(2018-2022)。

朱红涛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1项、中海油企业攻关项目40余项,累计合同经费6500万。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40篇,EI收录论文32篇、专利2项、专著2部。出版国内第一部源汇系统专著《陆相断陷盆地源汇系统控砂原理与应用》,受邀在AAPG和SEG联合举办的《Interpretation》期刊组织国际上第二个源-汇系统专题和《地球科学》期刊组织国内第一个源-汇系统专辑。他多次受邀、召集第21届国际沉积学大会、全国沉积学大会、全国层序地层学大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专题,并做特邀报告、会议主持人。同时,积极开展我国海洋能源科学普及、科学传播,广泛为中海油、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能源国企及国内相关院校进行能源安全、沉积学、源汇系统、地震沉积学等相关的讲座、培训、咨询,受到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