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融媒
新闻聚焦

《大地之光》闪耀绵阳:科学家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在科技城交汇

时间:2025-10-19 作者: 编辑:李锐欣 浏览量:

地大新闻网讯(记者 李锐欣 通讯员 邹蔚鹤)10月15日至17日,在纪念李四光先生诞辰136周年之际,我校原创话剧《大地之光》在西南科技大学上演。

10月15日晚,“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宣传工程”四川汇演《大地之光》绵阳展演在西南科技大学启幕。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辜彬,绵阳市政协副主席、民革绵阳市委会主委许小君,我校党委副书记王甫,西南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代波,绵阳市科技工作者代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代表,教育工作者代表和学校师生代表800余人现场观看演出。

代波致欢迎辞。他表示,西南科技大学在地质学科方面底蕴深厚,是全国较早以非金属矿为特色开展人才培养的院校之一。话剧《大地之光》走进西南科大,不仅是一场浸润心灵的艺术盛宴,更是两校深化交流合作、共促学科发展的难得契机,将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注入新动力,激发师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报效国家的热情。

王甫介绍剧目。他讲到,该剧聚焦李四光先生1950年归国后21年间的关键经历,生动诠释了“把知识奉献给祖国”的家国情怀与“我爱我师更爱真理”的求实精神。他期待《大地之光》在四川、在绵阳这片热土上,能感染和激励更多青年学子,从李四光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身上,读懂何为“国之栋梁”,何为“民族脊梁”,以“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培根铸魂,立鸿鹄之志,践奋斗之行,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江河湖海。

《大地之光》是以新中国第一批杰出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的李四光先生为原型,由我校打造的一部原创话剧。剧目采用倒序手法,从李四光先生晚年与学生的对话切入,串联起第四纪冰川科学证据争论、寻找铀矿、石油会战、地震预测预报等特定历史场景,艺术化呈现出李四光先生胸怀家国、献身科学、坚持真理、淡泊名利的一生。

话剧用故事传递科学家精神,是一堂鲜活的“思政课”,现场反响热烈。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教师魏玉健表示,李四光先生“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崇高精神和科学报国的赤子之心让其深受震撼,作为教师,要坚守教育初心为国育才,让科学薪火与家国担当在下一代心中扎根。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刘思涵则感慨:“演员们真挚的表演将‘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的信念刻画得淋漓尽致,更让我明白伟大梦想源于脚踏实地的奋斗,这种精神将激励我勇敢前行。”

本次参与演出的是该剧的第12批演员。饰演李四光先生的李思锐表示:“此次在绵阳演出,让我与李四光先生精神同频共振的感受格外强烈。绵阳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发源地,李四光先生当年毅然归国,投身国家地质事业的经历,与这片土地上的奋斗故事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先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用一生去追寻。”

出席领导与演职人员合影留念

我校四川校友会组织集体观看演出并合影留念

演出现场图

《大地之光》是首批入选中国科协、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部委“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的6个剧目之一。话剧自2012年11月首演至今,先后在北京、西安、南京、澳门等10个城市巡演76场,直接辐射观众超11万人次,受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主流媒体的多次宣传报道,成为了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亮丽名片。

此次演出恰逢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1周年,10月18日,剧组全体师生走进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的“两弹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完成了一次从地质学家爱国情怀到“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度对话。全体人员在邓稼先铜像前肃立致敬,献上鲜花表达对先辈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场馆中陈列的铀矿模型与话剧中勘探铀矿的剧情遥相呼应,让师生在历史与艺术的交融中,进一步体悟了李四光等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爱国、求是、担当、奉献”的价值追求。(审稿 陈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