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融媒
新闻聚焦

第十五期“寻找李四光·卓越地质师培育工程”开幕式暨“李四光精神”报告会举行

时间:2025-10-19 作者: 编辑:焦思勤 浏览量:

地大新闻网讯(通讯员 陈嘉昕 张萍萍 刘睿 陈宇 摄影 张少龙 陈抒言 常宇涵)10月16日,我校第十五期“寻找李四光·卓越地质师培育工程”开幕式暨“李四光精神”报告会在南望山校区举行。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李四光纪念馆高级顾问、李四光先生外孙女邹宗平,湖北省李四光研究会副秘书长、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良哲,黄冈市李四光纪念馆办公室主任夏炜,我校副校长夏帆,党委学工部、图书档案与文博部、资源学院等单位相关负责人,湖北省教学名师徐思煌教授及第十五期参赛团队及师生代表参加活动。开幕式由资源学院党委书记汪再奇主持。

夏帆回顾了李四光先生为新中国地质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他表示,弘扬和传承李四光精神,是我校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重要使命。我校连续15年举办“寻找李四光·卓越地质师培育工程”,成为集党建思政、学科建设、实践育人、文化传播等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育人品牌。他寄语青年学子:心怀“国之大者”,做服务国家战略的“先行者”;“向深而进”,做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者”;勇担“时代使命”,做挺膺担当的“实干家”。

资源学院副院长李占轲以《弘扬李四光精神 共育时代新人》为主题,从活动目的及背景、活动简介、活动成效、第十五期赛事安排以及创新发展等方面介绍“寻找李四光·卓越地质师培育工程”实施情况。他强调,“培育工程”旨在面向国家需求,弘扬李四光精神,强化专业兴趣,训练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培养科研思维,激发报国志向,涵养科学精神,培养新时代地质人。

学生代表、资源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刘桐结合自身科研实践经历,分享了从本科至今前后四次参与培育工程的成长感悟。他表示,从最初作为志愿者观摩知识竞赛,到亲身参与岩矿鉴定、科普作品创作,让他深刻体会到“寻找李四光·卓越地质师培育工程”与专业领域的紧密对接。他呼吁同学们在实践中,涵养创新思维,夯实专业基础,勇担资源报国使命。

教师代表徐思煌回忆了自己选择地质学专业,并在教育工作中践行科学家精神的经历。他强调野外实践与科研创新相结合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作用。他鼓励同学们在夯实学业基础上,积极参加创新创业赛事,不断磨炼创新思维,成长成才。

会上,“大学生双创导师联络员”聘任仪式举行。张鹏飞、靳晓野、李前、黄经纬、张凯、刘岳等专业教师受聘为“大学生双创导师联络员”。党委学工部副部长王海锋为“大学生双创导师联络员”颁发聘书。

杨良哲向学生代表赠送了《天文·地质·古生物》,激励同学们树立地质报国的远大志向。该书由李四光先生编写,是湖北省地质局于2022年出资再版的纪念版。

随后,共建“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签约仪式举行。由校史馆副馆长苏玉微和黄冈市李四光纪念馆办公室主任夏炜代表签约,共建“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邹宗平生动还原李四光先生的一生,带领全场师生感悟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她以李四光童年家乡的“奇怪大石头”为引,讲述其从湖北黄冈少年到留学日本、英国,最终成为新中国地质事业奠基者的不凡历程。通过史料图片,展现了李四光将“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信念融入科学实践,创建地质力学理论、突破“中国贫油论”桎梏、指导大庆油田勘探、推动原子能事业发展等重大贡献。她还特别提及了李四光在音乐等领域的创作事迹,展现李四光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丰盈人生。

报告结束后,邹宗平同与会师生亲切交谈,为同学们答疑解惑。现场同学纷纷表示,将继续传承李四光“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精神,以“动地勇士”之志投身资源能源事业,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贡献青春力量。

据悉,“寻找李四光·卓越地质师培育工程”自2011年启动实施以来,赛事体系不断完善,赛事成效日益凸显,形成了“五位一体”的育人品牌,形成了“专创教育”相融合的工作体系,有力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编辑 焦思勤 审稿 陈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