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闻网(通讯员 侯建湘) 12月20日,我校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谢树成院士、江汉盆地科学钻探负责人顾延生教授、科发院副院长宋虎跃教授、地学院副院长朱宗敏教授等,前往位于潜江境内的江汉盆地科学钻探工程项目部,实地考察新生代科学钻探工程实施进展。
在钻探工程现场,顾延生介绍了钻探工程实施以来各项进展,目前取芯层位,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困难。谢树成详细了解钻探取芯情况,并仔细观察刚取出的岩心。他强调,在江汉盆地开展新生代科学钻探,就是要发挥地大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系统开展钻孔古地磁学、同位素年代学与旋回地层学、沉积学、矿物学、微体古生物学、地质微生物学、地球化学、古气候学等多学科研究,深刻认识长江中游晚新生代以来季风演化历史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特别是陆地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的特征与规律,为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和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据了解,江汉盆地是中国中部中、新生代形成的裂陷盆地,巨厚的新生代沉积物(最大厚度超6000米)是重建新生代全球变化、研究长江演化与流域文明、探索地质演化与资源效应的重要载体。目前已有多家研究所和高校开展了相关新生代科学钻探,如中科院地环所、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长安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但是,长期以来,江汉盆地新生代长时间尺度高分辨率环境演化资料较少,特别是同行公认的江汉盆地新生代标准地层层型柱尚未建立,行星风系向亚洲季风(东南季风、西南季风)演化的古环境记录尚未见报道,区域环境演化与盆地油气及盐卤资源的成因演化关系,三峡贯通与长江形成演化等热点科学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至今,长江中游新生代全球变化引发的资源及生态环境效应知之甚少,严重制约了对全球变化与地球宜居性及文明演化关系的深刻认识。
针对以上挑战性难题,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分阶段稳步推进江汉盆地的钻探工作。2023年以来,在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资助下,由谢树成担任科学顾问,顾延生领衔的跨学科团队在潜江市高场地区,开展1300米的科学钻探计划。团队前期调研确定潜江市高场地区为新生代稳定沉积中心,2023年11月6日开钻,现已钻达地下600米,取芯率达到预期的85%以上,总时长预计3个月。江汉盆地的钻探及其相关科学研究,是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服务区域发展的一大举措。(审稿 陈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