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本仁 地球化学家。1929年5月28日生于安徽省怀远县, 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56年北京地质学院矿物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并一直在校任教,担任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11月1日逝世。
张本仁将成矿地质背景、条件和因素转化为地球化学背景、条件和因素,查明地球化学参数和异常的地质意义;将控矿地球化学背景、条件和因素转化为异常评价的指标和参数,将成矿带地球化学研究与区域基岩地球化学测量相结合,开发出基岩测量数据在解决地质和成矿问题上的应用。在板块构造学说和全球岩石圈新认识的基础上,他将区域岩石圈研究与区域构造、岩石、矿产研究有机结合,提出了区域地球化学研究以区域岩石圈为系统、以各类地质体的地球化学记录为基础、以历史地球化学理论和观点为指导、以地球物质和元素在层圈间的交换和再循环为主线,在区域岩石圈组成和状态的约束下开展区域构造及成岩成矿作用探讨的理论框架,深化了对区域岩石圈演化、构造发展、成岩成矿规律的认识。20世纪90年代,他开始探讨秦岭-大别山造山带构造分区与演化,并揭示了造山运动的深部过程及其动力学因素。代表作有《秦巴岩石圈、构造及成矿规律地球化学研究》和《秦岭造山带地球化学》。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还曾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