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获奖作品

第七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广展示活动优秀推广作品:工作案例《眼中是山河 心里是中国:山河网络工作室培育与探索》

时间:2025-03-25 作者: 编辑:王诲 浏览量:

眼中是山河  心里是中国:山河网络工作室培育与探索

陈华文  张玉贤  王诲

大力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充分发挥地学、资源、环境等学科特色优势,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线,历经五年酝酿,大力培育山河网络工作室。工作室以“眼中是山河,心里是中国”为理念,在生态文明理论宣讲、生态网络热点阐释、人与自然主题作品创作、网络人才培养、网络阵地建设、网络机制研究等方面,认真开展培育和探索。

学校每年对山河网络工作室给予10万元的经费支持,工作室牵头人是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华文编审(正高职称),工作室团队现有师生18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3人。工作室尤其是在作品创作、人才培养、网络机制研究中,近五年来成果丰硕:绘本《山河作证》获评中央网信办“2022中国网络正能量精品”;《武汉战“疫”》20幅主题画稿被中国国家博物收藏(2020),并出版绘本《英雄之城:武汉战“疫”图记》(中国少年儿童出版2021),该绘本列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推荐书目;《地质初心交给祖国》《小锤君野外地质考察记》等6部网络绘本作品,获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一等奖二等奖;120余篇正能量评论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自然资源报》、《解放日报》、学习强国、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媒体发表和转载;围绕网络机制研究,在《学习时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湖北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13篇。目前,山河网络工作室培育的成效显著,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网络育人模式。

一、开展理论宣讲 生态文明是重点

一是理论宣讲突出生态文明理论这条主线。山河网络工作室成员利用专题辅导报告、党课、支部主题党日、团会、班会等,面向师生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宣讲。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至今,工作室教师成员面向全校10多个单位的师生,围绕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等主题,作辅导报告15场。此外,工作室的韩美群教授、邓宏兵教授,在省内外高校、机关、企业等,开展生态文明专题讲座。韩美群教授仅2022年以来,就在湖北、重庆、贵州、福建等地的高校和机关,开展理论宣讲30余场,广泛传播理论之光。

二是生态文明理论宣讲阵地搬到山河大地。山河网络工作室的教师成员与大学生一道,走进周口店、秭归、北戴河、青海昆仑山等野外,在地质实习与科考中,以山河大地为课堂,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引导大学生在大自然中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无论是在校园还是野外,生态文明理论宣讲中讲好“正确的话”,讲好“鼓劲的话”。宣讲中做到“顺民意”“接地气”,努力让大学生“喜欢听”“听得懂”“用得上”,避免宣讲的内容和专业学习成为“两张皮”。


二、开展热点阐释  传递网络正能量

一是创新网络热点阐释话语表达方式,增加网言网语的亲和力。山河网络工作室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网络热点话题阐释,立足师生和网民的需求,利用好工作室新媒体平台和校内外媒体,针对高校师生的网络用语习惯,以生活化、大众化的话语风格,不断提升师生群体对生态文明理论话语的接受度。网络热点话题阐释中,将“宏大叙事”向“日常生活”转化,不断提升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的亲和力,让师生和网友们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

二是拓展网络热点阐释话语空间,做到以理服人。山河网络工作室新媒体平台是学校媒体平台的矩阵组成,努力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微渗透,达到网络育人之目的。工作室大力运用图片、绘本、微视频等视觉叙事的方式,拓展生态文明网络热点难点话题阐释的可视性、直观性和说服力。如,2022年校庆前夕,为了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勇攀高峰的主题,学校修建了“攀登”雕塑文化景观。但是有网友依然对此不理解,认为是铺张浪费。针对一些质疑,山河网络工作室牵头人陈华文撰写评论文章《校园文化景观彰显大学精神》,正向引导舆论,在网络热点阐释中起到良好的效果,该文还被《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习强国媒体转载。

三是把真实案例运用到网络热点阐释,做到以情感人。部分网友误以为自然资源类专业是冷门专业,很多考生对此望而却步。为了消除这一疑虑,山河网络工作室认为有必要进行回应,自然资源类专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能源资源安全与国运紧密相连。工作室挖掘这样一个典型故事:水文地质专业张国旗校友,1990年大学毕业后到山西老家,成为陵川县水务局一名基层水文地质工作者。2001年在一次水文勘探中,为了保护乡亲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32岁。2022年,英雄校友之子张云飞已经大学毕业十年,继承了父亲遗志,选择了水文地质专业,并且凭着顽强的毅力,考入父亲生前的大学攻读研究生。父子接力水文地质学的感人事迹,是对自然资源类专业“吃苦冷门不要报考”的有力回应。

山河网络工作室牵头人陈华文第一时间采访、第一时间撰写报道、拍摄图片和短视频。2022年9月2日,湖北日报网、中国新闻网等10家网媒进行报道。光明日报根据陈华文提供的媒体融合报道作品,9月2日推出微信推文。随即,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5家媒体的微信公众号进行转载报道,阅读量均超过10万+。此外,半月谈、新华网、环球网等媒体微信公众号也予以转载报道。新华社和央视的新媒体平台账号同时发起微博话题。新华社微博阅读量507万;央视新闻微博阅读量1400多万,总阅读量超过2000万。新华社快看抖音、香港卫视抖音、中国新闻网抖音等,进行媒体融合报道。

三、开展作品创作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是绘本围绕生态文明持续进行创作并获奖山河网络工作室深入挖掘学校办学特色,近五年来,将生态文明教育的效能充分激发出来,唱响时代主旋律。共计190幅生态文明主题的网络绘本,线上线下广泛传播、发表并获奖。工作室利用“文字+手绘图”的方式,突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时代诉求,再现大学生在广袤的自然界开展地质实习、登山科考的风采,把师生行走山河、地质报国的豪情描绘出来。山河网络工作室牵头人陈华文创作的网络绘本《小锤君野外地质考察记》(20幅文图)、《地质初心交给祖国》(20幅文图)、《攀登者》(20幅文图),新华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湖北日报等媒体纷纷报道。其中,《攀登者》2022年7月30日被新华网客户端报道阅读量242万;《地质初心交给祖国》被50多家新媒体报道和转载。

此外,工作室原创作品还斩获多个奖项。《地质初心交给祖国》在第四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评选中,获网络微作品类一等奖;《小锤君野外地质考察记》在第三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评选中,获得网络微作品类二等奖;《攀登者》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中获得三等奖,该作品2022年还被湖北省网信办评为“湖北优秀网络文化作品”。

二是绘本《山河作证》获评中央网信办“2022中国网络正能量精品”为了将生态文明教育引向深入,山河网络工作室的陈华文带领2名学生,历经一年多的时间,于2022年11月在学校70周年校庆前夕,创作出长篇绘本《山河作证》(100幅文图),这是新时代我国第一部讲述大学师生服务自然资源行业、倾心培养生态文明建设“铁军”的长篇绘本。绘本中,有对大好河山、自然资源的描绘,也有对野外实习、高原科考、环境保护的再现。《中国自然资源报》《中国矿业报》大篇幅发表部分画稿。2022年12月,北京市委主管的前线客户端,分9期连载发布《山河作证》全部文图。此外,光明网、湖北日报网等10多家网络媒体进行报道。该绘本经媒体报道后,在全国自然资源行业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名师胡文江指出:“《山河作证》不仅是为了校庆献礼,其创作的过程更是一堂思政课。”2023年9月,绘本《山河作证》获评中央网信办“2022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这是目前我国网络文化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也是此次湖北高校中唯一获奖的网络精品。

此外,山河网络工作室在绘本创作中,努力展现人在自然中的担当和作为,2023年8月创作网络绘本《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纪事》(20幅文图),表现了学校地灾专家长期扎根长江三峡库区,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的感人故事。新华网、光明网、学习强国、科学网、中国教育报客户端、中国矿业报等10多家媒体予以报道和转载。

20幅武汉战“疫”主题画稿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2020年年初的武汉战“疫”举世瞩目。山河网络工作室牵头人陈华文当时在武汉,2月中旬到4月上旬,大约50天的时间里,他陆续创作100幅网络绘本《武汉战“疫”》,绘本中有医生、警察、解放军展示、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快递小哥等等不同的群体。该绘本再现了武汉战“疫”真实一面弘扬了伟大的抗疫精神2020年4月8日,武汉“解封”之日,100幅战“疫”绘本已经在各大网络平台广泛传播,广大网友纷纷点赞。当日晚上,人民日报微博、新华社微博对此推出专门报道,点击量达到2000多万,成为微博热搜话题,全国数千家网络新媒体转载。同年7月,《武汉战“疫”》主题绘本中的20幅原稿,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2021年12月绘本《英雄之城:武汉战“疫”图记》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并列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书目。

是持续开展生态文明主题的评论写作。山河网络工作室牵头人陈华文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协会签约评论家。五年来,他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生态文明主题在媒体发表评论,120余篇文章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自然资源报》、《解放日报》、学习强国、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媒体发表和转载。7篇生态评论获奖,如《人类影响气候 气候改变历史》获全国自然资源系统读书大赛一等奖(2020);《探寻唐诗里的文化密码》获第六届中华宝石文学奖(2020);《警惕广告传播中的“绿马甲”》获四川报纸副刊奖三等奖(2021);《“黑洞”面前,人类与万物何以共生》《病毒、自然与人类的命运》分别获得湖北高校新闻奖一等奖(2019、2020);《攀登者》获中国矿业报二等奖(2023)

四、开展人才培养  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一是建强网络育人的教师工作队伍。山河网络工作室注重教师工作队伍建设,其队伍组成:思政课程教师+专业课程教师+党政管理干部+辅导员+大学生。工作构架是:理论宣讲团队+网络作品创作团队。工作室牵头人陈华文编审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兼任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评论委员会主任,还是湖北高校先进思想政治工作者;韩美群教授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和湖北省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邓宏兵教授为湖北省政协委员、湖北省委宣传部理论宣讲专家。基础扎实的教师工作队伍,是山河网络工作室培育和建设的基础。

二是开展网络人才培养及广泛交流。2023年,山河网络工作室牵头人陈华文在校内有关单位,围绕思想理论教育、文化建设、读书写作、新闻宣传等议题,开展讲座10余次,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座5次。其中,邀请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主席陈国栋,面向全校师生围绕自然文化与新闻业务举办讲座;邀请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名师胡文江来校,开展网络评论写作讲座。山河网络工作室团队成员参加学校举办的媒介素养培训,聆听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科学报、长江日报记者的授课,努力提升网络工作素养。2023年7月,在中国科学报主办的全国高校科学传播研讨会上,陈华文就如何利用网络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作会议发言。2023年10月,在湖北高校新闻协会年会上,陈华文围绕山河网络工作室培育的有关情况,作大会交流发言。

三是学生队伍培养成效明显。山河网络工作室牵头人陈华文主讲本科生课程《视觉叙事与故事板设计》,大力培养绘本创作人才,并指导学生聚焦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网络作品创作,一批专业能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山河网络工作室成员刘义昆副教授主讲的本科生专业课程《新闻评论学》,系统对评论写作的原理、方法和技巧进行讲解2023年该课程选课学生撰写的10篇评论在红网、荆楚网等网络媒体发表。

山河网络工作室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网络文化活动。陈华文指导学生吉文慢、张世春分别创作的绘本《这一系列素描,把这位教授画活了》《钢笔画出来的大学,好萌好酷!》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中,分别获得动漫类一等奖、二等奖指导学生唐钰君创作的网络绘本《女生的恐龙奇遇记》《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在资源中国微信号发布。张世春、刘雅文、唐钰君等学生,由于在网络作品创作中多次获奖,表现突出,分别保送到北京理工大学、江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攻读硕士研究生。

五、开展阵地建设  扩大生态文明教育的影响力

一是用心抓好新媒体平台建设。目前,山河网络工作室围绕生态文明教育,开设了“山河网络工作室”微信号及其视频、抖音号。其工作思路是:新思想+网络文化+培育新人。山河网络工作室微信,每周推送网络作品,根据内容的不同,分为山河理论、山河评论、山河视觉、山河观察、山河文心等不同的栏目。2023年,发布120篇推文。山河网络工作室微信主要推送校内师生的生态文明理论文章为主,如李长安教授的《“协山水而盛”为武汉城市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创新模式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陈彪副研究员的《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等理论文章推送后,在校内外产生影响。

二是用情做好网络微视频的视觉叙事。山河网络工作室抢占微视频传播的风口浪尖,注重微视频的创作和传播生态文明教育的视域下,开展系列微视频的创作。2023年,山河网络工作室抖音号和微信视频号,共计发布1000个微视频。微视频主要聚焦学生野外地质实习、学生社会实践、校园自然生态、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等。很多学生和家长,每天关注山河网络工作室微信视频号和抖音号内容的更新,阅读微视频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其中,10万+以上的微视频共4个,分别是:赵鹏大院士治学微视频、新入职教师齐唱校歌微视频、马昌前教授带领青海地质科考微视频、学生集中早读微视频。

三是用情展现师生的自然生态情怀。为了拍摄短视频,山河网络工作室团队成员跋山涉水,付出了心血和努力。如,工作室教师成员张玉贤2023年暑期专门到北京,在赵鹏大院士的办公室进行拍摄,制作的微视频在山河网络工作室微信视频号发布后,阅读量超过10+,无数网友被老一辈地质学家地质报国的精神感动,纷纷留言。山河网络工作室特约成员赵俊明老师,2023年暑期跟随马昌前教授千里迢迢到青海野外,进行短视频拍摄,展现师生在野外从事地质调查、保护自然环境的风采。微视频在山河网络工作室微信视频号和抖音号发布后,阅读量很快达到10万+,很多网友在评论区留言:“第一次见识了野外地质工作的真实场景”“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地学的支持”“把论文写在山河大地上,好样的”等等。

六、开展机制研究  实践与理论交融并进

一是主动承担相关课题开展理论研究。山河网络工作室团队成员韩美群教授,2023年获得2个省级项目资助,分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研究》(湖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及其文化意蕴》(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山河网络工作室牵头人陈华文积极开展网络机制研究,五年承担校内课题5项,如:《视觉叙事维度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创新研究》《特色本科教育教学成就的图文叙事》《讲好大学故事,传播大学精神:基于媒体融合的视角》《攀登精神的内涵及其艺术呈现:基于理论与创作的双重维度》《新时代地质野外实习的绘本呈现》等。

二是围绕网络宣传与文化发表论文出版专著。五年来,山河网络工作室牵头人陈华文在主流报刊发表论文13篇。如:《融媒体时代高校宣传工作怎么做》(学习时报2020.9.11)、《提升高校新媒体党史教育效能》(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3.10)、《争做高校宣传的“行家里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11.15)、《地矿院校网络文化育人的路径探索》(中国矿业报2023.7.10)、《新媒体讲好自然资源故事的四个维度》(中国矿业报2023.7.24)、《以大学文艺助推文化强国建设》(湖北日报2023.5.9)。

五年来,陈华文出版专著3部,分别是:《英雄之城:武汉战“疫”图记》(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21)、《山河气韵》(湖北人民出版社2019)、《寻找文心》(武汉出版2020)等。其中,《山河气韵》还获得湖北省文艺精品创作项目资助(2019)。这些专著出版后,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经济日报》《北京日报》《河南日报》等媒体进行报道和发表书评。

七、经验思考与工作构想

一是高度重视网络教育的现实意义。当前处于网络新媒体时代,高校要投入财力和物力,鼓励政治立场坚定的教职工投入到网络教育中。网络教育中,要把握时代脉搏和学科专业优势,组建特色鲜明的网络工作团队,把传播党的声音、高校师生学习科研生活等融合起来2024年,学校将在政策、资金、项目、人力、设备等方面,持续培育和建设山河网络工作室。

二是做好理论宣讲与网络热点阐释。高校特色鲜明的网络工作团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对标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党的创新理论开展系统性、持续性宣讲,不断改进理论宣讲的方式方法,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宣讲内容突出针对性,强化有效性、感染力,提高理论宣讲的频率、扩大理论宣讲的场域。2024年,山河网络工作室将组建“生态文明理论宣讲小分队”,力争建设成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亮点品牌。同时,聚焦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网络热点话题,撰写评论文章,在校内外媒体发表,回应网民之问。

三是强化网络队伍和阵地平台建设。高校培育网络工作团队,就是要打造一支过硬的网络育人工作队伍,其重点是建强理论宣讲和网络创作团队。队伍建设议要建章立制,规范运行。2024年,山河网络工作室新媒体平台计划推送1000个左右的微视频、150篇微信推文。此外,做好网络舆情的疏导,深度参与学校新媒体平台的矩阵建设中。

四是开展网络创作与人才培养。高校培育形式多样的网络工作团队,其重要一环就是要创作优秀的网络作品,也只有优秀的网络作品,才能吸引人和感染人。同时,为了网络工作团队的持续运行,要努力培养学生网络工作队伍,多措并举提升学生的网络工作能力和水平。山河网络工作室2024年将推出长篇彩色绘本《你好,长江》。该绘本主要展现新时代以来长江大保护的生态故事。2024年,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将公开出版山河网络工作室的两部专著:长篇绘本《山河作证》和生态评论集《山河锦绣》。

五是深化网络教育体制机制研究。高校网络工作团队,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将实践和理论研究结合起来,不能出现“两张皮”的现象,要善于总结、凝练网络教育的规律、方法,要善于探索新的网络育人之路。2024年,山河网络工作室将重点围绕“网络视觉叙事”,积极申报校级以上课题1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篇,努力在高校网络育人的征程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