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地大
媒体地大
首页 > 媒体地大 > 正文

【封面新闻】全国政协委员童金南:控制人类行为 保持人地系统协同发展

时间:2024-03-10 作者: 编辑:孙彦钦 浏览量:

【编者按】

2024年3月,全国政协“环境资源界别”的85位委员履职满一年。

一年前,全国政协增设“环境资源界别”,这也是全国政协界别三十年来的一次重大调整。85位委员,包括环境资源领域的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科研专家以及能源资源领域的企业负责人等。

一年来,环资界别的委员们如何履职?今年带来了哪些提案和建议?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封面新闻专访多位环资界别委员,聊一聊他们心中的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委员名片】

童金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术委员会主任、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原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地层委员会三叠系分会副主席。

全国政协委员童金南。受访者供图。

作为一名地质研究专家,童金南今年带来了与往年略显不同的提案——关注农田生态系统建设与乡村基层企业发展。

这一变化也源于履职界别的转换。从科技界到环境资源界,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童金南,履职生涯已来到第七个年头。谈及履职思路,他坦言转变很大,“上一届主要关注科学研究、追求真理,这一届与民生领域关联更加紧密”。

“农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增设环境资源界,是全国政协时隔三十年的一次重大调整,这也表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更高,这就涉及生态环境建设成效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农村是关键。”

童金南回忆,2023年6月,他参加了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在贵州组织开展的“践行两山理论”专题调研活动,重点关注“推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问题。“通过实地调研走访贵州遵义、黔南等地,我意识到贫困山区是践行‘两山’理念的主战场,也更加感受到服务为民的重要性。”童金南说。

此次调研之后,童金南还利用从事地质科研野外工作之余,顺访了黔南、滇西、湘西、鄂西等相对贫困的山区农村,并专门回到自己的家乡——鄂东,做了细致的乡村访谈,获取到有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大量一手数据。

基于此,童金南提出了有关农田生态系统建设的提案,“国家两大安全问题之一便是粮食安全,而粮食安全涉及农业生产,也就是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此外,“乡村企业如何发展、有无收益来源、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童金南关注的另一项议题。

始终聚焦长江大保护

长江保护法是我国首部流域法律,自2021年3月1日颁布施行,至今已有三年。一直以来,童金南对长江大保护工作格外关注并有所追踪,早在该法出台之际便提交过相关提案。

在去年两会期间,童金南提案建议,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周末设为“长江日”,以此发动全民保护长江,真正落实长江大保护。2023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这是并案处理的结果,也是对我提案的积极响应。”童金南表示。

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频发,长江中下游曾于2022年出现严重干旱。在此背景下,如何保护好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童金南认为,全球变暖是大势所趋,人类改变不了这种趋向,极端异常天气只会越来越多,北方要防涝,南方也要防旱,“关键还是在于要有备无患”。

控制人类行为

保持人地系统协同发展

“重大地质突变期的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是童金南深耕的研究方向之一。“在近5.5亿年来的历史中,地球已经历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现在正迎来第6次大灭绝。”

童金南解释,目前已知的地质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2.51亿年前,当时90%以上海洋物种都灭绝了,“灭绝后的生物复苏和生态重建过程中,生物又回来了,比以前更丰富、更繁杂、更高级。”

但目前有数据显示,人类活动导致物种灭绝的数量是自然淘汰数量的1000倍以上。童金南说,人类存在的历史很短,只是地质历史几十亿年发展至今的最后一个产物,如果人类不遵循生物进化发展的规律,一味向自然索取,最后必将导致地球生态系统的崩溃,也就是我们说的第6次大灭绝。“现在我们所有的研究都表明,从生物多样性剧减、生态环境破坏,对照地质历史,我们现在正走在大灭绝的征途上。”

如何避免大灭绝?“实际就是要控制人类行为”,童金南补充道,以往的大灭绝可能是由于外星撞击、火山爆发导致,这一次大灭绝则是由于人类为了自己的私欲。“所谓文明,就是人类要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保持人地系统和谐、可持续发展。”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戴云 记者 代睿

链接:全国政协委员童金南:控制人类行为 保持人地系统协同发展|环资界别委员访谈录③ (thecover.cn)

(原载 封面新闻 2024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