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融媒
综合新闻

曹淑云:地球深处寻找构造之“美”

时间:2017-10-29 作者: 编辑:刘妍慧 浏览量:

(地大之声记者 刘妍慧)她是构造地质学界的后起之秀,2011年曾获得奥地利青年高水平科学家“Lise-Meitner”人才项目,2017年作为中国构造地质唯一成员,被邀请加入到欧洲国际大陆深钻到莫霍面计划……她就是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第十六届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得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曹淑云教授。


“拼命三郎”求学路

曹淑云出生在湖南偏远的一个普通贫寒的农村家庭,小时候的她就以能吃苦耐劳、勤奋好学而被邻里所称扬。1998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师范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个考入重点大学的学生。

大学毕业后,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曹淑云选择了参加工作。2005年,工作了三年之后已成为岗位骨干的她,在大家的一片惋惜声中,毅然选择继续深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攻读硕士研究生。她非常珍惜这次重返校园学习的机会,每天如饥似渴地扎入图书馆和实验室,埋头学习和做科研,经常是凌晨一两点才回到宿舍。然而那时宿舍早已熄灯断电,她每次都是气喘吁吁地爬上位于13楼的寝室。以至于导师刘俊来教授把她作为“拼命三郎”的典型,常常用以激励学弟学妹们。

研究生期间,曹淑云接触到《显微镜构造地质学》这门专业课之后,异常兴奋,常常带着很多疑惑找刘俊来教授和一起授课的胡玲教授刨根问底,在无数次的交流中,她逐渐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从微观小尺度构造研究入手来解决区域构造和大地构造问题做起,并发表了第一篇纯学术论文《角闪石高温脆-韧性转变变形的显微与亚微构造证据——以滇西点苍山深变质剪切糜棱岩为例》。

凭着这股韧劲,曹淑云顺利申请到德国哥廷根大学和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攻读博士和博士后。那段时间,她整天把自己泡在办公室和实验室里,时常工作到深夜两三点。在她看来,科研是一种与时间赛跑的艺术,只有分秒必争,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玉汝于成。经过日复一日的长期积累,曹淑云基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三江地区等典型造山带陆内地壳变形和流变研究工作,逐渐形成了“以区域构造分析为基础,深入开展岩石固态流变弱化机理的研究,并结合同位素年代学分析,阐述大陆变形-流变问题的新研究方向,使之成为小型尺度构造-显微构造分析与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分析的重要纽带。其相关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2014年曹淑云学成归国,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作。“我为什么回来呢,就是觉得在国内工作更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她经常说,把个人兴趣和国家需求结合起来,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


野外地质工作总是走在最前方

“既然我选择了构造地质学作为我的事业,我就要用我的一生去爱、去珍惜、去坚持。”。

地质工作远离繁华都市,时常夏顶炎炎烈日,冬披凛冽寒风,寂寞与孤独伴其左右。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曹淑云长年在国内外如云南三江、甘肃、青海、阿尔卑斯、希腊半岛等地,进行地质观测、收集有关岩石标本、地质资料等。道路崎岖,汽车大多不能到达野外工作地点,她和学生们克服高原缺氧,每天徒步数十公里走在各观测点之间。有时候为了赶时间,她们常常天不亮就起床,带上几个馒头、一壶水就上路了,天黑得实在看不清了才返回驻地。

曹淑云对自己要求严格,工地环境再恶劣,也不会给自己“开小灶”,因为她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无形中影响到自己的学生。爬山,她总是拎着地质锤走在最前方;采样,她背最重的包;领任务,她也选最辛苦的干。

“不要走过场”是曹淑云常对她的学生强调的。她悉心地指导学生,也鼓励他们要热爱这项工作。在2016级博士生董彦龙看来,岩石和曹老师有着一层“特殊”的关系。“在野外,只要是看见石头,她就走不动路了。”有一次,学生在野外找到了与断层运动相关的假玄武玻璃露头。曹淑云异常兴奋,因为她觉得通过难得一见的石头,她又可以开展做进一步新的研究工作了。

正是凭借着这种严谨的科研态度与对事业的坚定追求,曹淑云在构造地质学领域获得累累硕果。通过对岩石圈流变表现、变形行为和弱化机理等的微观流变机理和宏观流变效应的系统和深入研究,为研究解决陆内高应变带演化、大陆地壳(岩石圈)流变等关键科学问题提供了关键证据和重要资料,为全面理解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造山后演化提供了新的范例,也为深入研究造山带高应变带变形-流变弱化过程提供了新思路。

“无求无惑”做科研

“她是一位师长,更像一位姐姐”。

保持谦虚与真诚,是曹淑云对待亲人、朋友、同事的一贯要求,对待学生也是如此。只要没有特殊的事情,她每天十数小时都在办公室里,跟学生在一起“并肩战斗”。她会不时跟学生讨论学科的前沿动态,讨论和分析数据,并偶尔讲述自己求学的故事,也会耐心细致地解答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

“她真的是一位很认真负责的老师”,据2016级研究生程雪梅介绍,她经常凌晨一两点还收到来自导师曹淑云的电子邮件,回复她论文的修改意见。“有一篇论文,曹老师来来回回修改了20余遍,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这让我非常感动。”

“无求无惑”是曹淑云从多位老师身上继承的科研态度。她也常用来鼓励做科研的学生,搞构造地质学研究就是要甘做冷板凳,潜下心来做研究,一定会出成果。

工作之外的曹淑云,还是两个6岁双胞胎孩子的妈妈。尽管平时工作异常忙碌,她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尽力做到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平衡。一直以来,她将生活简化,简化,再简化,逛街对她来讲已然是一种奢侈,衣柜里放着的依然是十几年前的衣服。

“孩子是我另外一个重要的动力源泉”,在奥地利萨尔茨堡期间,曹淑云为了参加一个重要的国际会议,她不得不一边带孩子,一边忙着写论文摘要,才几个月大的孩子每天被她带到办公室里,一个趴在她的左腿上,另一个趴在右腿上。尽管过程艰辛,但在她的脸上,丝毫看不出抱怨,有的只是豁达和淡然。

走近曹淑云教授,你会感受到她身上散发出来的一种力量,那是一种不达目的永不放弃的执著,一种全力以赴勇攀高峰的坚毅——而这些,都是科研工作者独有的特质。

一路走来,在科研的沃土上,曹淑云教授不断耕耘,不断收获。最初的梦想,她一直紧紧地握在手上,在这条追梦的旅途上,她一直在和时间赛跑,和自己比拼,在她看来,做科研,要做就要尽量做好,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