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融媒
新闻聚焦

4位地大人当选两院院士

时间:2025-11-21 作者: 编辑:孙彦钦 浏览量:

地大新闻网讯 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5年新增院士名单,4位地大人当选两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唐辉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校友、铀资源探采与核遥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铀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苏学斌,陕西延长石油集团首席科学家、总地质师,西安石油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研究院院长王香增,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首席科学家熊盛青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唐辉明教授是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十五届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副主席、国际著名工程地质学家,是我国工程地质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他是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国家教学名师,是俄罗斯工程院、俄罗斯自然科学院、俄罗斯国际矿产资源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和国际地质灾害减灾联合会(ICGDR)名誉会士。他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第六、七届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地质类专业第一、二届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唐辉明教授先后主持了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项目和国际滑坡协会 IPL 项目等,聚焦滑坡演化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以演化机理、启滑预测和过程调控为核心的滑坡演化控制理论。他揭示了滑坡地质过程的多尺度多阶段演化规律,主持建成了国内外首个以隧洞群为主体的大型滑坡地下实验室;揭示了动水驱动型滑坡和结构主控型滑坡启滑机制,提出了基于演化过程的滑坡启滑判据和滑坡数值预报模式。他研发了基于演化的滑坡防治新技术,打造了地质灾害防治国家级示范工程。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家减灾防灾和重大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他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56篇,出版中英文专著7部,主编地质灾害防治规范5部,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国际发明专利5项、国家发明专利24项;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 2%顶尖学者和爱思维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R1,1R2)、地质灾害治理国家级示范工程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5R1,1R2)、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2R1)。

苏学斌,男,1968年生,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我校1991届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本科校友。现任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铀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铀资源探采与核遥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苏学斌长期从事砂岩铀矿地浸理论、技术装备及工程化应用研究,是我国先进铀矿采冶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面向国防建设和核能发展的天然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其创建了CO₂+O₂环境友好型地浸理论与方法,实现我国铀矿采冶的颠覆性技术突破;突破了复杂砂岩铀矿采冶新技术,攻克了低渗、多层、多组分铀矿高效开发的世界级难题;成功研发超大型铀矿开发核心装备、特种材料与全流程控制工程技术,主持建成了首个千吨级铀矿大基地等6项国家重点工程。其研究成果解决了我国铀成矿环境复杂、传统技术难以开发的紧迫性关键问题,成功应用到我国90%以上铀矿山,实现我国铀资源量倍增、铀产能倍增。为引领我国铀矿采冶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推动核强国建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创新团队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70余件,出版专著8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他荣获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核学会科技成就奖、“钱三强”科技奖、国家百千万人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国资委领军人才等荣誉。

王香增,男,1968年生,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我校2006届能源地质工程专业博士校友。现任陕西延长石油集团首席科学家、总地质师,西安石油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研究院院长。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国家86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负责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王香增长期从事低渗致密油气开发与CCUS技术研究,主持建成我国首个通过“碳封存领导人论坛”国际认证的全流程一体化CCUS示范工程,支撑延长油田连续18年千万吨以上稳产。他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课题9项,创建了低渗致密油藏双重动力协同开发理论与控速增渗注水技术,攻克了低渗致密油藏基质孔隙原油难以动用的世界性难题;提出海陆交互环境控砂成储地质理论新认识,创立复杂叠置气藏混合井网立体开发技术,解决了致密气藏储量动用程度低的技术瓶颈,支撑了延安气田的规模效益开发;创建CO₂压裂-驱油与封存一体化技术,解决了低渗致密油藏非混相驱大幅提高采收率的工程技术难题,主持建成国内首个CSLF国际认证的全流程一体化CCUS示范工程。

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10项;先后获何梁何利奖、光华工程奖、全国创新争先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孙越崎能源大奖、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SPE)杰出会员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斯坦福“终生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熊盛青,男,1963年生,博士,国家卓越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学会会士,1997届应用地球物理专业博士校友。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航空航天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熊盛青长期从事航空物探遥感方法技术研究和技术管理工作,是我国航空地球物理领域领军人才。他开创性地研制出航空重、磁、电、放射性和综合探测5类12种航空地球物理勘查系统和软件平台,促进了我国航空勘查技术装备的跨越式发展;主持完成了青藏高原航磁勘查,获得高原区域地质构造新认识和找矿远景评价重要证据;完成了我国最大规模的海域航磁精密探测,有力地支撑了军民融合应用;提出并发展了高分辨综合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体系,推动了我国地质找矿的快速突破。

他荣获国家工程师奖、全国创新争先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是首批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工程学院、校友与社会合作处供稿 编辑 王俊芳 审稿 尚东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