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梦想”号正式入列一周年之际,《中国矿业报》11月18日头版头条报道我校全体师生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指引下,砥砺奋进、开拓创新的科研报国故事。原文如下:


地大新闻网讯 (记者 王俊芳)“‘梦想’号海试成功并正式入列,标志着我国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是建设海洋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2024年11月17日,在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表示热烈祝贺。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你们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扬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精神,攻克了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科技人员的自信自强和使命担当。”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认真组织学习,各二级单位迅速响应,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的热潮。一年来,学校全体师生在重要贺信精神指引下砥砺奋进、开拓创新,迈出了加快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坚实步伐。

宁伏龙教授(中)带领团队参加“梦想”号海试。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供图
“梦想”号中的地大力量
正如“梦想”号的名字所示,它承载着“打穿莫霍面、进入上地幔”的科学梦想,向海底11000米进军,这是从事这一领域探索的科学家们渴望实现的梦想。“半个多世纪以来,地球科学领域绝大多数重大原创性理论都源于大洋钻探,‘梦想’号大有可为。”在“梦想”号迎来建成入列一周年之际,长期从事海洋地质与资源研究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姜涛充满信心。
姜涛曾3次作为乘船科学家参加“地球”号、“决心”号国际大洋钻探计划。2014年,我国开始论证建造自己的深海钻探船的可行性。姜涛受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邀请,近10年来全程参与了“梦想”号论证、设计和建造工作:在论证阶段协助制定并明确了大洋钻探船的建造要求;在初步设计阶段,协助完成了船载实验室设置和岩心处理流程优化等工作;在建造阶段,作为科学首席参与研发了全球首套智能船载岩心转运系统。“我们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服务海洋强国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目前,姜涛正在国家油气重大专项、海南省和湖北省科技创新专项等项目支持下,致力于开辟以海洋新型能源——压溶气为代表的海洋多能融合勘探开发新领域。
9月18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源火”成功从南海可燃冰中采集。通过电视看见技术人员在超深水海底远程精准引燃可燃冰获取“源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宁伏龙无比自豪,“源火”采集组副组长沙志彬、采火执行组组长陈宗恒、ROV驾驶员闫樨霖均是地大校友,而宁伏龙也长期从事可燃冰试采研究,并负责了“梦想”号岩心转运系统设计工作。
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宁伏龙带领团队主要参与了“梦想”号钻探船部分设计,承担了“梦想”号智能船载岩心转运系统设计、制造、安装和海试工作。宁伏龙领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海洋学院、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自动化学院、计算机学院5个学院10余名专家、学生,以及10余个工业界合作伙伴,历经1200多个日夜打拼,攻克了首套智能船载岩心转运系统的四大设计难题,研发了五大类45项关键技术和9套核心装备,建成了全球第一套智能船载岩心转运系统。
一年来,宁伏龙带领团队在海洋水合物储层识别与评价、海洋水合物储层力学与渗流特性、海洋水合物和浅层气开采产能预测等方面聚力攻关,深度参与第三轮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成功研发了新一代天然气水合物数值模拟器 HydrateSys V1.0和模拟平台 GHCUGYSN,为深海清洁能源开发提供了更高效准确的模拟工具。
打造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作为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的大学,我们要始终坚持‘四个面向’,聚焦深地深海深空、矿产资源能源、重大地质工程等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质量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地大实践,加快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李建威说。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持续强化有组织科研,助力科技自立自强。学校依托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双一流”学科和以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高能级科研平台,打造地球科学领域基础研究创新策源地,产出了一批原创性理论研究成果,新获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重点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实现新突破。陈春飞教授在《自然》发表研究论文,揭示克拉通边缘火成碳酸岩分布区域很有可能是关键金属资源的潜在分布区,对于理解矿产资源的成因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同时对未来勘探关键金属资源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李国岗教授、戴志高教授团队首次在非双曲晶体钒酸钇中观察到双曲表面声子极化激元,突破了学界对双曲极化激元依赖“本征双曲材料”的传统认知,提出了“非双曲极化激元”新范式,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
汪在聪教授团队系统研究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采集的月壤样品,证实月球最大最古老撞击盆地广泛覆盖苏长质月壳,为未来月球早期演化研究奠定基础。孙启良教授聚焦于海洋地质灾害研究,揭示海底边坡失稳新机制,对海底滑坡的预测预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学校主动服务地质行业发展,深度参与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承担“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朱红涛教授团队聚焦我国近海“深层油气勘探目标预测”科学问题,创新了“深层-超深层源-汇-岩-储”一体化勘探理论技术体系。龚斌教授牵头研发以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技术为核心的云原生平台,大幅提升了气田精细管理能力。杨水源副研究员、赵来时研究员,联合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科研团队,在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床主矿矿段的矿体中部,发现新稀土矿物“钕黄河矿”。
王力哲教授任工程总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牵头研制的我国第一颗服务地质行业的高光谱遥感小卫星——“地质一号”卫星,于今年5月17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并于近日发布了首批标准影像数据,助力找矿效率和精准度提升,服务自然资源精细化管理。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全国建立了72个“地质 e站”,打造集铸魂育人、科技创新、文化传承、数字赋能四位一体的科教融合高水平育人基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深化与贵州地矿106队战略合作,挂牌了首个“地质 e站”。依托该平台合作,贵州地矿106队在贵州省自然资源厅组织的遵义团溪镇仙人岩铝镓矿勘探项目评审中,找矿成果报告获评优秀。该项目历时20个月,完成钻孔197个,钻探进尺近21000米,探获新增铝土矿资源量1400多万吨,达到中型矿床规模。一年来,近20名博士、硕士和高年级本科生在这里进行了野外考察、样本采集和实习实践。“地质 e站”的实践,正在引导更多师生关注地质工作一线的实际问题,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更好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学校坚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外交大局,持续拓展绿色矿业国际合作,牵头建设“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卓越工程师学院”,旨在打造辐射中亚地区的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核心平台。
学校大力推动教育科技援疆,建立全面对接机制,选派17位教师赴新疆挂职;与紫金矿业集团、西部矿业集团、中国地质装备集团等20余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参与共建云南、安徽、甘肃等省的教育部高等研究院;联合长江沿线近80所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媒体与公益机构成立了新时代高校“守护长江、培根铸魂”育人共同体,着力培养扎根长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兼具生态文明素养与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在攻坚克难中践行重要贺信精神
勇担使命,地大人始终在路上。这一年,地大人在重要贺信精神的指引下砥砺前行。
王焰新院士团队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攻克地下水与环境领域关键难题,为破解劣质地下水分布区安全供水这一环境水科学领域世界性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今年9月,王焰新院士领衔的地下水与环境教师团队入选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此外,他荣获国际地球化学协会(IAGC)最高奖——维尔纳茨基奖章。
谢树成院士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他提出,以超学科体系建设推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和长江文化融合发展,建立“流域环境与长江文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青年科技人才是“后备军”,更是“主力军”。这一年,从实验室到科技前沿,一位位年轻的攀登者在积蓄力量,“喷涌成泉”。
赵新福教授负责的资源学院战略性矿产勘查团队荣获“湖北青年五四奖章”。该团队坚持面向国家资源重大战略需求,长期扎根艰苦地区和西部地区,深度参与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创建了“协优”成矿预测理论、“成矿场”找矿理论、井地空联合勘查技术体系;承担国家各类重大专项20余项;主导或合作提交钛矿、锂矿、金矿等战略性矿床、矿点近百处。
这一年,青年学子理想的光芒更加炽烈,脚下的步伐更加坚定,他们在奋斗中成长,他们是“奔涌的后浪”。
博士研究生张一帆聚焦人工智能与大模型等国家重点发展方向,围绕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化和软件国产化不断钻研,作为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优秀代表登上《人民日报》。
博士研究生胡晨作为宁伏龙教授团队的骨干成员,在“梦想”号的建设过程中,参与了这场深海科技攻坚战。他围绕大洋钻探船的实际需求开展研究,期望以实际行动为我国探索深海奥秘提供坚实可靠的装备支撑。
山河为卷,奋斗为笔。重要贺信精神一周年的回响,深沉而悠远,激励着地大人扎根神州大地,共同书写“地质报国”的时代答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刘杰说:“地大将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打造地球科学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