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大新闻网讯(通讯员 孙梦嘉 屈哲 游萌 邹蔚鹤 摄影 胡艺赢 孙长恒 宋航宇 程佳懿)10月11日、12日,入选2025年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的我校原创话剧《大地之光》,在华中师大一附中连演两场,标志着两校在“大中思政一体化”探索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以艺术为桥,贯通育人脉络
《大地之光》是以新中国第一批杰出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的李四光先生为原型,由我校打造的一部原创话剧。

该剧围绕李四光先生生平事迹中具有典型意义和矛盾冲突的第四纪冰川科学证据争论、寻找铀矿、石油会战、地震预测预报等历史场景和故事,再现了剧中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于科学事业的探索和追求,表现了李四光先生的鲜明个性、科学人生和家国情怀。
演员们精湛的演绎,将李四光先生“爱国奉献、追求真理、淡泊名利、勇于担当”的科学精神,以及他对祖国大地深沉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剧中“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大环境可以变,但是自己不能变”“被需要是一种幸福”等经典台词,引发师生对理想信念、责任担当的深刻共鸣,深深震撼了在场观众。该剧以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感人的故事情节,成功地将科学家精神、爱国主义情怀融入戏剧艺术之中,搭建起一座联通历史与当下、艺术与育人的桥梁。
以协同为纲,深化思政一体
我校与华中师大一附中的此次合作,正是“大中协同,思政铸魂”理念的生动彰显。

我校副校长王文起表示,两校已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地理课程建设、科普教育等方面开展了诸多有益、有效的合作。这次以“送剧到校”的形式进一步深化合作,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科学薪火的传递。希望李四光先生的故事,能够激励中学生们跨越山河大海,追寻属于自己的光芒。

剧组始终坚持“学子演师长”的特色模式,所有演员均为在校本科生。剧组保持着每年更换一批学生演员的优良传统,这一机制既保证了演出队伍的活力,又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在演绎大师的过程中获得思想淬炼和精神成长。通过系统化的培训和“以老带新”的传承模式,确保了剧目艺术水准的稳定和精神的延续。
李四光的扮演者、2024级本科生李思锐表示:“在扮演李四光先生的过程中,我不仅提升了艺术素养,更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同时我也在传递李四光先生的人生信念和精神力量。”
田雅坤扮演者、2024级本科生李明洋说:“田雅坤在剧中处于矛盾的核心位置,他起初急躁、冲动,继而一蹶不振,后来继承衣钵,发挥了重要的衬托作用。我着力刻画了他在此过程中的挣扎与彷徨,以此展现李四光先生体贴入微、无私奉献的形象。”
何广生的扮演者、2024级本科生杨正浩感慨道:“唯有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去切身体会、深刻理解,将自身代入角色的情感之中,方能诠释出何广生这样令人动容的角色,展现出他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
以精神为炬,点亮青春理想
话剧借助艺术形式使李四光先生的科学精神得以具象呈现,观看完话剧,华师一师生纷纷表示,老一辈科学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执着和坚守,是当代青年跨越学科界限、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动力之源。

高一学生毛睿佳同学感慨道:“透过舞台上层层光影,李四光先生的形象在我心中逐渐明晰起来,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随着话剧的节奏,重重地叩击在我的心间。 ”
初二学生许卓霖表示:“最令我动容的,是李四光先生对祖国的一片深情。为了打破外国权威的论断,他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最终为我国找到丰富的石油资源。他让我们明白,青春应在探索中绽放光彩。”

高一(13)班班主任陈倩老师表示:“这部话剧作品给我带来了心灵震撼和思想启迪。演出结束后,许多学生都红了眼眶,久久不愿离开剧场,依然沉浸在李四光先生爱国奉献、勇攀科学高峰的感人故事中。”
华中师大一附中地理教师胡扬深有感触:“这部话剧为我们地理学科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李四光先生作为地质力学的奠基人,他的探索精神和科研方法与我们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高度契合。”

华中师大一附中校长徐惠表示,学校将以此次话剧演出为契机,持续深化与高校的育人协作,将科学家精神、家国情怀的培育有机融入学校育人体系。未来,华师一与地大将携手并肩,在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与师资培育等方面深度推进、协同创新。

华中师大一附中党委书记杨国红表示,李四光先生的精神,不仅是地质学科的宝贵财富,更是激励青少年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鲜活教材。《大地之光》这种寓教于艺的方式,让思政教育更加生动鲜活。

此次《大地之光》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通过艺术的形式,让科学家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未来,我校与华中师大一附中将在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师资交流等方面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共同谱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篇章。(编辑 王俊芳 审稿 陈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