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闻网讯(记者 肖潇 吴仁喜 许小康 梁睿华)盛夏时节,一群怀揣理想的地大青年走出校园,把理论宣讲的课堂延伸到山川河谷、田间地头。“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提升大众对政策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服务城市建设和乡村发展,是我们高校学子的责任和使命。”红色之声宣讲团成员田宇说道。
为深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引导广大学子将专业知识与服务社会深度融合,2025年暑期,学校“美丽中国讲师团”暑期社会实践团200余名成员,奔赴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深入乡村田野、街道社区、工厂企业、革命圣地,开展了一场场有声有色、入脑入心的理论宣讲和社会实践。学子们用青年话语讲述党的理论,用专业智慧服务地方发展,实现育人效能与社会效益的双提升。
寻根铸魂:红色宣讲砺初心
在红色圣地感悟信仰力量,在宣讲路上砥砺报国初心。实践团成员深入革命旧址、走进基层一线,用青春之声传承红色基因。

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测地明理宣讲团”开展校地联合宣讲
沉浸体验,让红色宣讲“活”起来。“同学们,这里就是遵义会议旧址,在这里,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问题……”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测地明理宣讲团”成员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内,面对来自多所高校的学子,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场宣讲。团队走访18处红色遗址,运用GIS技术绘制“贵州红色教育资源图谱”,让红色历史可触可感。

数学与物理学院“大我”宣讲团进行红色人物访谈
创新表达,让红色故事“新”起来。“大家请看,这是我们创排的生态文明主题舞台剧片段……”环境学院“生态文明教育宣讲实践团”在井冈山革命旧址前,将思政课堂与地质踏勘相结合,用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数学与物理学院“大我”宣讲团则在红安县开展沉浸式红色教育,通过微党课、红色人物访谈等方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深度融合,让红色基因“实”起来。资源学院“资源能源宣讲团”构建“科普宣讲、红色教育、绿色调研、专业融合、生涯引领”五位一体实践模式,在红色地标学习,在实习基地讲述找矿故事,在戈壁油田对话行业先锋,将红色宣讲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让地质报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马克思主义学院“摇篮筑梦团队”深入阐释“山河为师、启智育德、力行悟道、地质报国”的摇篮精神,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红色主题宣讲40余场,覆盖校内外受众4000余人次,辐射多所高校与中学,激发青年学子爱国情怀与担当意识。
绿动山河:生态宣讲润民心
以专业智慧守护绿水青山,用青春行动建设美丽中国。实践团成员发挥学科优势,将生态文明理念播撒到祖国大江南北。

环境学院“生态文明教育宣讲实践团”现场采样 结合专业所学研究绿色产业发展路径
一线调研,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环境学院“生态文明教育宣讲实践团”的同学们在专业老师带领下,顶着烈日开展水环境调查。“我们要用科学数据说话,为流域生态保护提供地大方案。”团队成员一边记录水质数据,一边向当地居民讲解保护水源的重要性。相关实践成果被《光明日报》报道,实现了科研与宣讲的双向赋能。
跨界融合,让环保科普“破圈”传播。“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蓝眼泪’其实是一种需要保护的生态现象吗?”海洋学院“蓝点”团队在武汉7个社区开展“海洋科普进内陆”活动,创新采用“校社协同+双师教学”模式,将海洋科普、非遗手工、安全自护融为一体,打造“蓝色生态+红色信仰”多维课堂,让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公共管理学院“法治宣讲团”深入多省份开展生态环境法治宣传教育,将高校专业优势与基层生态治理需求紧密结合。

国际教育学院“饮水思源·守护澜湄”六国青年实践团成员介绍全国劳模江才扎根一线的护江事迹
国际视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同饮一江水,澜湄一家亲。”国际教育学院“饮水思源·守护澜湄”青年实践团,组织中国、缅甸、老挝等六国青年共赴青海杂多县澜沧江源,开展生态文化实践。不同国籍的青年学子在江河源头共同宣誓保护生态环境,向世界讲述中国生态文明故事,谱写了共建美丽地球家园的青春篇章。外国语学院“GeoLingua·译地有声”团队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组建,为湖北黄冈大别山和神农架两个世界地质公园提供全方位国际传播服务。撰写翻译25万字再评估材料,设计13条主题旅游线路、102块中英双语解说牌,打造12条科普长廊,编制15份中英双语宣传手册,助力两个公园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再评估并获“绿牌”优秀评价。
扎根泥土:振兴宣讲聚合力
实践团成员将理论宣讲与乡村实践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公共管理学院“星火筑梦”团队在田间地头调研访谈
把脉问诊,精准对接乡村需求。“大娘,您觉得村里发展旅游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公共管理学院“星火筑梦”团队连续两年深入湖北、河南、山东等地地质文化村,通过1050份问卷和分层访谈,形成4份高质量调研报告。在河南省首个地质文化村石场村,团队与村党支部、驻村书记及村民深入交流,精准识别青年参与渠道、产业技能匹配等核心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地大方案。经济管理学院“美丽城市宣讲实践团”赴湖北、江西、湖南、浙江等多地的传统村落开展实践,在古村落解码明清建筑智慧,讲述泥塑等非遗传承故事,传递浙江金华塘雅镇“三村联动”打造农文旅示范带的“塘雅经验”。

罗家岗村 罗爷爷给经济管理学院“美丽城市宣讲实践团”讲解古民居构件
量身定制,理论宣讲“接地气”。“这份双语旅游手册真是太实用了!”江西湖口县流芳乡的民宿经营者对外国语学院“译心向党·语润流芳”团队编制的《流芳豆香小镇主题旅游手册》赞不绝口。团队创建“一册双线三讲”理论宣讲新模式,通过对管理者、居民、游客的分众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有效融入乡村发展,实现了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转变。外国语学院“丝路暖城励行队”围绕“文化为魂、生态为基、建设为势、振兴为根、产业为擎、科创为翼”六大主题,深入内蒙古恩格贝生态示范区、银肯塔拉防沙治沙区等地,总结和讲述当地在生态治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数字赋能,科技助力产业升级。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计算机学院“计科先锋宣讲团”深入能源企业调研数字化转型,提出“矿用机器人算法优化”等专业建议;在武汉社区,团队开展智慧助老服务,编写《智能手机简易操作手册》,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团队创新打造数字孪生课堂,通过VR技术构建元宇宙智能车赛道,让青少年远程操控实验室实体智能车,打破了科普实践的时空限制。
启迪未来:科普宣讲播希望
实践团成员将专业优势转化为生动实践,在青少年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
创新模式,让科普“零距离”。“原来3D打印这么神奇!”山西吕梁山区学校的孩子们围着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夏心续梦支教团”成员,目不转睛地看着3D打印机工作。团队奔赴三地山区学校,开展以数字科技普及为核心的支教活动,成功举办跨区域“第一届AI创作大赛”,吸引200余名学生参与。从“从未听说”到“熟练应用”,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在实践中得到提升。材料与化学学院“绿芽公益”宣讲团将科学家精神与化学实验相结合,深入3个基层社区、多所学校和省科技馆,开展15场科普宣讲,通过“科学家精神+趣味实验”的模式,让近5000名青少年感受化学魅力,打破“化学=危险”的刻板印象,让科学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星空筑梦”团队用“排球运动”“空天探索”等主题科普,为武汉青山区双职工家庭子女打开科学视野,展现科普育人的温度。

自动化学院“初光”团队开设科普讲堂
标准课程,让科普“可复制”。自动化学院“初光”团队打造“绘本+课件+实验箱”标准化课程包,包含537页配套PPT、56000字详细教案及800余件实践耗材,实现科普课程“拎包开课”。团队创新性地将竞赛级设备“降维”改造,设计出“电磁小车”“红外对讲机”等微实践项目,让高端科技走进寻常百姓家。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知秭童心”团队创新采用“1+1+N”模式(1群学生+1个秭归实践基地+N个领域课程),为当地留守儿童提供生涯规划、思想引领、素质拓展等课程,服务200余人次。他们引导孩子们探寻自己擅长的,追寻自己热爱的,坚定理想信念,初步拟定未来前行计划。打造了一套具有普适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山区孩子点亮前程明灯。
公共管理学院安全应急宣讲团(校应急救援协会)以“大学生应急科普万里行”为主题,通过情景剧、模拟演练等形式,针对不同地域特点开展分层分类应急科普宣讲。在青海讲解高原防火与防高原反应知识,在凉山设计防溺水课程,在大连开展应急知识科普……开展活动20余场,提升超3000人次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提出8项基层应急管理问题解决方案,其中6条建议获湖北省应急管理厅采纳。

珠宝学院“玉润中华”团队宣讲玉文化课程
文化传承,让经典“焕新生”。在武汉青山区团委青年夜校,珠宝学院“玉润中华”团队的玉文化课程场场爆满。“没想到玉文化这么有意思!”一位社区居民在听完课后感慨道。团队采用“博士牵头顶层设计、硕士负责内容复核、本科参与落地服务”的协作模式,让古老的玉文化从博物馆“走”出来,进入社区、校园、夜校,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这次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外国语学院“丝路暖城励行队”成员在调研笔记中写道,“我们要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青春投入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
“美丽中国讲师团”成立于2021年,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学院党委和职能部门成立分团,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宣讲”开展分众化传播。今年暑期,在团委、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等多部门协同下,开设“美丽中国讲师团”社会实践专项,通过“集中组织、分散开展、全程指导、多元展示”的运行机制,确保实践活动高质量开展。各团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建立实践前培训、实践中指导、实践后总结的全流程管理,打造了理论宣讲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的育人新模式。据统计,暑期社会实践累计受到人民网、光明日报、央视新闻、湖北日报等媒体报道逾百次,相关推文、视频阅读量超百万次,向地方政府递交政策建议和咨询报告20余份,真正把实践成果写在了祖国大地上。
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实践育人机制,推动“美丽中国讲师团”品牌化、长效化发展,引导更多青年学子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美丽中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地大智慧与青春力量。(图片及资料来源 美丽中国讲师团各暑期社会实践团 编辑 李锐欣 审稿 陈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