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闻网讯(通讯员 徐天宜 李少杰)9月29日,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的指导下,“守护长江 培根铸魂”育人共同体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立,55所高校与24家企事业单位为首批成员单位。育人共同体重点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铸魂工程、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赋能工程、长江流域演化和文明传承工程、新时代长江守护者百千万工程四大核心工程,同步实施以“党建领航”协同育人铸魂行动为引领的八项联合育人行动。
为推进育人共同体建设目标落地见效,10月至11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学生工作部组织19个本科生党支部陆续奔赴长江流域7省,在长江之畔、成员高校、基层一线、红色场馆开展研学行动。
各本科生党支部走进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12所育人共同体成员高校,中国三峡(建工)集团、科大讯飞等3家企业,以及湖南省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所、鄱阳湖湿地教育中心、安徽省地质院、湖南省地质院、南京地调中心等5家科研单位,实地探访红岩革命纪念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等6个红色场馆,构建起“校校、校企、校地”协同研学矩阵,并与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等高校和湖南省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三峡工程博物馆等单位建立“薪火驿站”党建研学点,为后续开展长期稳定的党建研学活动筑牢基础。
师生党员到宜昌、岳阳、荆门、洪湖、重庆等长江沿岸区域,以实地调研、现场观测等方式直观感受生态保护成效,将专业知识与长江生态保护深度结合。走进三峡大坝了解“国之重器”的生态作用、探访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学习珍稀物种保护技术、在长江岳阳段滩涂开展地质环境监测、在卷桥河湿地调研生态治理举措、乘船巡湖考察洪湖湿地水环境、在重庆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调研上游生态修复成效,让师生们切实深化了对“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认知,见证了长江从“化工围江”到“绿色滨江”的生态蜕变。


党员师生在宜昌江豚广场、中国三峡集团
师生党员主动以党建联建为纽带对接省内外共同体成员高校,通过开展专题座谈、经验交流、共建研学点等活动凝聚长江大保护的思想共识与行动合力,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先后前往西南交通大学、西南大学相关学院挂牌“薪火驿站”党建研学点,就党建研学、人才培养等合作达成共识;地球科学学院赴南京大学、河海大学相关学院交流党团建设、专业引领等经验,共建“薪火驿站”深化校地协同育人;马克思主义学院赴中南大学、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围绕“党建研学提质增效”等议题座谈,聚焦长江大保护战略剖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实践价值,互鉴研学品牌打造经验,为跨校共建育人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


与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共建“薪火驿站”
师生党员深入企业、科研院所等基层单位,调研行业发展需求,对接专业优势,探索“专业+实践”助力长江事业发展的具体路径,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李四光学院与湖南省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所联合建立“党建研学点”,探讨地质专业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场景;地球科学学院调研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明确地学专业服务方向并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走访科技企业,探讨大数据、新能源技术在流域生态监测中的应用可能;工程学院与宜昌兴发集团、中国三峡集团开展党建联建,调研化工企业绿色转型路径、考察三峡工程生态保护举措。


党员师生在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研学
师生党员走进与长江文化、革命历史相关的博物馆、纪念馆等红色场馆开展沉浸式学习,从红色精神中汲取力量,强化守护长江的使命担当。赴韶山革命圣地感悟初心,沿红岩英烈足迹录制“行走的思政课”,将革命精神与长江保护使命紧密结合;在大柴湖移民博物馆了解移民支援丹江口水库建设的奉献事迹;在三峡工程博物馆学习工程建设历程,体悟长江流域水利建设中的担当精神;在瞿家湾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参观学习,使红色文化与长江情怀深度融合,让精神学习成为守护长江的强大动力。


师生党员在瞿家湾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长沙党史馆参观学习
本次行动让师生党员在长江沿岸的生态调研、校地联动、基层实践与红色研学中,全方位感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伟力,进一步筑牢“守护长江 培根铸魂”的使命担当。今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将持续深化党建研学机制,以跨区域党建联动为纽带,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实践为鲜活教材,将共同体打造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平台、协同育人高地。(编辑 李锐欣 审稿 陈华文)